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站务>>行业动态>>正文查看

      素有“锦峰秀水萍实里”美誉的江西省萍乡市,同时也是全国110个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城市之一。2015年4月以来,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萍乡通过三年试点创新,全域范围内生态治水成效显现,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并引发多重“裂变效应”。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样板”

  2017年6月,一场持续性暴雨使萍乡主城区平均降雨量高达464毫米,为多年均值的2.3倍。令人欣喜的是,主城区无一处内涝点,就连往年每年都发生内涝的万龙湾、五丰河区域也不再“雨季看海”。

  “很多年了,以前每逢雨季,小区里就是一片‘汪洋’,有的居民甚至划皮划艇出行。”和冯湘春一样,不少居住在萍乡市万龙湾周边的市民都忘不了这样的情景,“如今这种情况不再有了。”

  作为赣湘水系的分水岭,萍乡境内地势比邻县市高,且无过境河流,天然储水条件差,城区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容易引发城市内涝。从“雨季看海”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诸多变化背后凸显的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渐显。

  “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难题。”萍乡市副市长、市海绵办主任叶华林说。

  为此,萍乡市坚持整体推进,在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标准定位、项目建设安排、防洪排涝等方面实行“三大转变”。

  变“区域试点”为“全域试点”。试点之初,萍乡在市区规划了近33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在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萍乡把试点范围扩至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建设工程“两证一书”等行政审批之中,非试点区域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都必须按照试点区域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不可蜻蜓点水、碎片推进。如果只是搞些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看是好看,但解决不了问题。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才是治本之策。”叶华林说。

  同时,萍乡市逐步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整个过程制定标准,先后出台7项规划和3个标准,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无规划引导、无技术参数,建设后竣工验收无标准等问题。

  变“终端治理”为“系统治理”。叶华林分析说,一些地方解决城市防洪、防涝问题时,采取改善终端排水系统的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在试点中,萍乡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治水理念,从终端处理到系统治理,在全市域、中心城区、示范区3个空间尺度上,分层构建海绵城市体系。

  “将新老城区159个海绵项目整合成为7个项目片区,以PPP项目包的形式整体推进,系统化建设,有效避免项目散、小、乱给施工建设带来的碎片化问题,以及审批、预算、招投标等环节带来的复杂化问题。”叶华林说。

  变“政府主体”为“社会主体”。实践中,萍乡市意识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大,需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方面与社会资本合作,以PPP模式推进项目包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奖补资金,引导房地产企业和社区居民自发对老旧小区开展海绵化改造,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此外,为有效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有效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萍乡市针对海绵城市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等全过程,制订出台一系列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资金管理制度,设立海绵设施管理处,对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长效管理。

  借势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水安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萍乡市没有把解决水安全问题孤立看待,而是推动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五水共治”。在修补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往年传统内涝区最大积水深度经常超过1米,2017年却未发生内涝,43个小区的1.2万户、超过4万名居民免受内涝之苦。”叶华林说。萍乡市通过构建大城市排水系统,城市防涝达到30年一遇标准,干流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支流实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涵养水资源,在“防水”的同时注重“养水”。萍乡通过新建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池等方式涵养水资源,将雨水收集利用率从不足1%提高到8%,雨水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清洁用水、园林浇灌用水和景观水体补充。

  改善水环境,水污染程度显著降低。萍乡实施污水干管等海绵改造后,一些地块排口监测数据显示,悬浮物去除率达到50%以上。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河湖水质达到或接近Ⅳ类水标准。

  恢复水生态,水体水生植被数量与多样性显著增多。走进地处城区的萍乡玉湖公园,一湖清水映入眼帘,园内透水铺装广场,湖水与湿地相互连通。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湖水发臭、路面荒草萋萋。

  萍乡市建设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对萍水河、玉湖、萍水湖等实施保护性整治,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市建设局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35%提高到了85%,市检察院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28%提高到了79%。

  复兴水文化,促使“萍水乡愁”回归。萍水河环抱萍城,是萍乡的母亲河。“绿兰青黛染群山,院锁层峦叠嶂间”般的美景,正是萍乡人憧憬的“萍水乡愁”。为留住乡愁,萍乡以萍水河为轴心,推进南正古街、鳌洲书院等临水文化建筑改造建设,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正在重现,依水而筑的传统城市形态正在延续。

  叶华林介绍,海绵城市试点之初,萍乡改变过往城市建设过分挤压生态环境的状况,让城市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一方面更加注重对山体、园林、绿地、湿地等的保护利用,通过低影响开发进行“微创”改造;另一方面不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范围,不随意改变城市空间格局。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让城市变美了,也让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江河说。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推进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畅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百米”。

  “刚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时,出于种种原因有的市民还有些抵触情绪,如今很多人向政府申请对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萍乡市建设局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房屋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小街小巷面积128.8万平方米、绿地公园面积19.36平方公里。

  凤凰街友爱巷位于萍水河畔,在巷道美化过程中对所有的店招和雨棚都进行了改造,原本脏乱差的街道换了“新颜”,居民觉得“上了档次”。

  积极培育产业新动能

  长期以来,萍乡形成了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城市发展过度依赖煤炭、水泥等产业,造成产业集聚能力弱、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

  随着资源枯竭,萍乡发展面临去产能、安全生产、环保等多重压力。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说,依托海绵城市建设,萍乡遵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传统的陶瓷、商混、管道产业向海绵产业转型,有效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高效型”转变。

  “这种透水砖能像海绵一样渗水。”罗接发一边说着,一边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展示,他拿起一块砖,往上面倒水,瞬间,一整瓶矿泉水都渗进了砖体。

  罗接发是江西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用来做演示的透水砖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的一款绿色环保产品。2017年,这款砖的销售额达到9000多万元,远销南宁、长沙、厦门等城市,今年预计销售额将增长20%。

  “我们过去是一家生产工业陶瓷的传统企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商机和生机。”罗接发说。

  如今,萍乡着力在规划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海绵城市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产业集群。100多家相关企业发展壮大,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本土市场需求,而且远销省内外,产值超过80亿元。

  同时,萍乡推动传统企业创新发展,由中低端制造,向人才培训、规划与设计、雨水生态收集利用系统构件制造、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制造及运营管理维护等全产业链延伸,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2017年,萍乡在安源区五陂镇启动海绵特色小镇建设,使“海绵城市”与“特色小镇”相融合。在五陂镇人大主席张光军看来,海绵小镇建设的关键,是围绕“海绵”元素打造独具优势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地方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最终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海绵小镇已建立海绵产业孵化园,有桑德环境、科莱达等32家大型企业落户,产品、技术、人才、理念已可以为全国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套方案。

  此外,萍乡设立10亿元海绵智慧城市建设引导基金,用于提升相关企业海绵城市设计、咨询水平,积极整合试点过程中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金融资本,组建海绵产业集团,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智力和施工支持。

  “从实际情况来看,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正引发诸多‘裂变效应’,城市环境面貌一新,城市发展质量再上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得到了有力促进。绿色低碳的海绵产业在萍乡逐步发挥出强劲的动能。”李小豹说。

      摘自 《瞭望》 2018.05.05 记者 李兴文 赖星

      信息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标价协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0720号-2  联系我们
京标价协会公众平台